待贾琏招待完差役回来,张子耀已经整理好情绪。
「表弟,抱歉,我今天失态了。」张子耀道。
贾琏这几天已经从张子耀这里知道了张家的处境,也明白了张家为什么多年不联繫他。
张家这些年无疑一直被打压,当年的政敌,亦或者投太上皇所好的旧臣,都不希望张家出头。
张家也不想连累贾琏,便从来没有联繫过他。
后来荣府出了个贾瑄,张家就更不好联繫贾琏了。
怎么?荣府败落的时候他们不联繫,荣府出了个福运深厚的贾瑄,就来联繫了?
但凡要点脸,他们都没脸联繫贾琏。
可张家沉寂了多年,张子耀的两个哥哥,因被打压屡屡落第。
大哥已经郁郁而终,二哥也病的起不来身。
便是父亲,也是满头华发,全靠祖父当年遗训支撑。
张子耀再怎么想要骨气,也挺不起腰。
张家需要一个新的领头人,他已经是唯一的希望。
贾琏嘆了口气。
其实这几天了解了张家的事之后,他的心结也已经解开,并不怨恨舅舅家多年不联繫他。
如今他娇妻在侧,还有了儿子。
成为父亲之后,他才明白,有些责任是很沉重的,并且不容逃避。
「麻烦表弟派个人替我向侯爷道谢。」张子耀深吸了口气,「我知道考中会元,全靠我自己的本事,但若没有侯爷那一套书,我怕是也会步哥哥们的后尘。」
他的能力比哥哥们还差了一些都能考中,可想而知,他大哥当年受了多大的屈辱。
张子耀无疑是恨太上皇的,恨他非要点祖父做先义忠亲王的老师,义忠亲王造反他却反而怪罪他祖父,怪追随太子的人。
当年太子的人全都被问罪,反倒是决定造反的太子本人,还被封了个义忠亲王的王爵。
这何其可笑?
既然太上皇连造反这种诛九族的大罪,都能容忍!
那凭什么要迁怒他祖父?
他祖父何辜?那诸多被砍头的忠臣何辜?
贾瑄在林家见到贾琏派来的小厮时,还有些懵,待小厮将话带到,他也有些沉默。
张家世代忠良,却遭了这样的大罪。
还有张子耀的哥哥,实在是可惜了。
「回去吧,告诉张公子,他考中会元是他的本事,却与我无关。」
作者有话要说:
个别读者好像不太懂避讳这个旧时代的规矩,给大家科普一下吧。
古代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像前两章,有位小可爱提出的,男主身边的小厮霁春,要避讳四春的名讳,这其实是无稽之谈。
原着林红玉避讳改名,是因为她姓林,全名与黛玉只差一个字,而她是奴籍,黛玉却是官家小姐,才要改称小红,实际上她的名字,仍然叫林红玉。
以及,在原着,黛玉身边就有个丫鬟叫春纤,宝玉身边也有个丫鬟叫春燕。
由此可见,其实奴婢的名字,是不需要避讳的。
古代要避讳的对象,只有臣属对帝王,下属对长官以及其父祖,读书人对圣贤,以及晚辈对长辈。
第33章 贾瑄
旺儿回府将贾瑄的话带到后,张子耀陷入了沉默。
怎么可能与贾瑄无关呢?
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贾瑄的嫡亲姑父林如海能三年连升三级,都是皇帝对贾瑄的爱屋及乌。
他不过是收了贾瑄送来的一套书,就没有再被上头的人打压。
否则,他天资还不如哥哥们,哥哥都没考中,他怎么能考中会元?
还不都是贾瑄的缘故?
想必贾瑄送他一套书的事,都已经传出去了。
以至于那些人,再也不敢打压他,怕的就是得罪贾瑄。
人人都知道得罪贾瑄没有好下场。
「三弟一向如此,你不用放在心上。」见张子耀沉默,贾琏劝慰道。
张子耀失笑,「我得了这么大的便宜,哪里能不放在心上?」
虽然贾瑄说跟他无关,但张子耀却将此恩记在了心里。
见状,贾琏松了口气。
「殿试在即,你好好准备,说不定有希望三元及第。」贾琏笑着道。
乡试的时候,张子耀也是头名解元。
如今春闱已得会元,若是殿试得了头名,那便是板上钉钉的三元及第。
张子耀才能是上上之选,只要不被打压,出头并不难。
如今他已经靠着贾瑄冲破了压在张家头上的大山,殿试又是当今陛下亲自坐镇,而陛下偏爱贾瑄更是天下共知。
他殿试被点状元的可能性,非常大。
想到这里,张子耀不免情绪激荡。
见张子耀情绪高涨,贾琏笑了笑,起身告辞,「你好生读书,我就先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