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有次跟着一群僧人做法事,发现那宅子的后院里竟然屠宰耕牛。
这事林达愤怒不已,在回报元邈的书信上不免露出些不符合出家人身份的粗鄙之语。
他不仅慈悲心作祟,这事在大唐是违律的行为。牛为耕田的主要生产工具,宰杀耕牛可是一桩重罪。
林达调查一番,宅子里藏匿着数十百兵卒,他们白日分食牛肉,晚上便出门闹事。
元邈听闻这事,便给留守在东都的吕元膺去了一封信,把事情的始末告知于吕元膺。
元邈仍有所不放心,想要亲自往洛阳走一趟,可现在的他身居要位,近日与裴度因态度明确,朝中不少人都盯着他。
他实在不得脱身,只得盼着吕元膺将此事顺利解决。
正巧铃兰有单生意,需要进口岭南桂管布,而期间会经过东都洛阳,所以她便藉故向元邈提出要去洛阳。
元邈岂会不知铃兰的心思,劝道:「此去凶险异常,若你在城中繁华之地或许还好一些,那些地方戒备森严些。但你若以身涉险跑到嵩山,那可不是官府能管辖的范围。」
「放心,我不会往这么危险的地方走。我能有几个命。」铃兰坚持否认她是为查案而去。
如今的元邈不敢忤逆铃兰,假意相信铃兰的话,但偷偷便往铃兰的包里塞了一枚锦囊。
元邈在前面运作,致信夏千寻邀请她来长安,将李师道幕后动作之事,以参军戏形式传递给圣上。
夏千寻欣然应邀,圣上也明了此事,对李师道的巧言令色开始有所戒备。
与此同时,吕元膺亦有回信,说他已经派人包围了那宅子,但李师道的那些手下逃亡嵩山,与贼僧汇合。
至于铃兰,吕元膺的确不知她的下落,听人说是去了嵩山,等下他定会入嵩山将铃兰找出来。
*
长安到洛阳只须两日,铃兰进入东都后,只在城中停留了两日,检验完货物后,便上了嵩山。
跟从铃兰的人是林姝,她与佛光寺大多僧人熟悉,也会些武艺,两个女子相互之间也能照应着点。
铃兰不知不觉间踏入一片陷阱,掉入了捕猎丛林野兽的坑洞。
山棚人围上坑洞边缘,又把林姝抓了起来。
但随后山棚人之中,有人大喊着要他们放了铃兰。
此人说之前在越州时候见过铃兰一面,说她以前救过自己的亲戚。后来铃兰一问,才知此人亲戚是越州夏家班的人。
铃兰之前的确在越州帮夏家班重整旗鼓,她也想不到一个无心之举居然能救了自己一命。
不过山棚人怎会轻易将她放出来,这时候有个穿着破旧襕衫的山棚人走近,手里拎着一本册子,看了一眼铃兰的脸,又瞅一眼册子。
紧接着山棚人突然好心放下一副软梯,让铃兰攀着梯子走上来。
那伙人放了林姝,又向铃兰赔了不是。
铃兰抬头瞧向刚才解救她的山棚书生,见那人手中的册子竟是个志怪小说。
书上毫不避讳铃兰的打量,热情地递给她手中的册子。
铃兰翻看两眼册子,发觉那书里写的是荔枝商人铃兰的事迹,说她之前在大唐境内斩妖除魔的故事。
山棚人一脸期待地望着铃兰,问道:「你当真能斩妖除魔。」
这事她没干过啊。
铃兰也不知为何这书上会这么写,但她实在无力解释。
低头一看落款,作者通州裴三叔,铃兰将字一组合,不正是裴淑么,校对为威明,不就是元稹的别号。
总编纂为素昴。素为白,昴拆开便是日卯,刚好卿字包含了两字,刚好又出自薛涛所在的书坊。
铃兰一琢磨,这三人或许无心插柳,到最后还真是帮了她。
随即顺水推舟,煞有介事地说:「我的确是前来为你等度脱苦难的。」
*
随后这段日子里,铃兰便在山棚人这边安营寨扎,守在嵩山脚下。
史书上记载山棚人茹毛饮血,性情野蛮,朝.廷难以将他们教化。可铃兰细细接触他们,只觉得本质不坏,性情纯朴。
只是可能鲜少有人出过大山,才给外界带来误解。山棚人认定铃兰以后,对铃兰和林姝两人都非常友善。
铃兰观察山棚人,发现他们性格容易暴躁,是由于他们饮食结构不对,而营养失衡会造成情绪异常。
她又从城中採购一些作物种子,教授他们种植之术,在高山上种植着多种可食用的蔬果。
这日,铃兰去山间採摘药材时,瞧见花树交柯间似有人影异动。
铃兰慌了神,恰好手里握着一把防身的长刀,她脚下踩着一个箭步,挪到那影子的背后,把刀横在此人的脖子上。
那人武力不在铃兰之下,似乎是受过训练的精兵,一个闪身避开刀刃,反手将铃兰压制。
吕元膺开当铃兰是李师道手下的刺客,毕竟她的样子过于洁净,不大像是风餐露宿的山棚人。
随后一枚锦囊从她身上掉出来。
吕元膺低头,捡起那锦囊,瞧着上面的花纹,便问:「你叫什么。」
铃兰打量着吕元膺,形貌瑰丽,身材高大,看着一脸正气,并非奸邪之人,便是拿命赌了一把,说道:「我姓裴。」
吕元膺随即放下铃兰,拱手道歉:「向嫂夫人赔礼,我是元相公派人接引您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