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曕托着脸问道,「四哥接下来要学汗阿玛了吗?」
「你怎么会这么想?」和亲王瞅了他一眼,很想撬开他的脑袋瓜看看里面装了些什么,「四哥吃亏也不耽误他想当尧舜那样的明君,算了,跟你说你也听不懂。」
小豆丁慢吞吞移开眼,「呵。」
是的,他的确听不懂。
那么复杂的事情他听不懂多正常,反正他听得懂听不懂都没用,「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再等几天。」和亲王站起身来,示意小老弟跟他出宫,「京城的事情还没安排完,等这边安排的差不多了再走,也就三五天的功夫,不着急。」
他们俩是暗线,明处还得有官员给他们打配合。
皇帝老哥让闽浙总督德沛总理此事,还派了副都统旺紥尔为钦差,以那俩人的本事,他觉得他们走这一趟纯粹是替皇帝老哥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不帮倒忙就已经很可以了。
弘曕抬头,「那你怎么好意思说是别人给咱们打配合的?」
和亲王双手负后,「事实是一回事儿,说出来又是一回事儿,还不准哥哥我在事情结束之后吹个牛吗?」
弘曕:……
可是现在事情还没开始啊!
唉,又是感觉大清药丸的一天。
第36章
*
干隆为松口让弘曕跟着一起去江南的原因和亲王没说错,就是穷疯了。
他到底还是年轻,听不得地方有灾情上报,一旦地方说有水患旱灾地动虫患他就想让户部拨款赈灾,他在位这几年的时间花出去的赈灾银子比雍正爷在位十三年加起来都多。
皇帝肯花钱赈灾对百姓而言是好事,就是对国库不太友好。
小果亲王弄出点好东西就想卖钱,和亲王不说拦着反而兴沖沖跟着凑热闹,有人上赶着给他赚钱他何必要拦着。
干隆不是不担心小傢伙出远门,但是他觉得和亲王的脑袋瓜没有小果亲王机灵,而且幼弟背后还有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雍正爷护着,这么一来让他出远门似乎也没什么。
如果路上出了意外,那一定是他们家汗阿玛照看不周。
雍正爷在天之灵什么想法没人知道,反正干隆皇帝这想法挺神奇的。
和亲王说他们过三五天就走,弘曕便趁这个时间磨着皇帝老哥把圆明园的工匠分给他使唤。
不是之前那种只是听他使唤还是归造办处管,而是单独给他开个部门,他觉得叫研究所或者研究院就很不错。
从造办处调一些人,再从武备院调一些人,有必要的话还能从工部抽点人过来,主打就是一个齐全。
他不知道清朝的武器装备什么时候开始大幅度落后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至少到现在为止,各个衙门的工匠的能力都很强。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大清的武器制造已经颇具规模,那时候还没有大清只有后金,都城在关外的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北门外安置专门打造铁甲的铁匠,南门外安置专门制作弓箭装备的弓人、箭人,只这些人住的地方就绵延数里,他们太宗皇帝皇太极还曾经自夸:「我满洲只以治弓矢、整器械为能。」
对,不是单纯的「以弓马骑射得天下」,还有「整器械」。
那些工匠不只擅长制造弓箭刀枪,还能造威力巨大的火器。
据说是当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城的时候被大炮打伤,后来伤重不治而亡,继位的皇太极便奋发图强制造属于他们的火器,召请汉人工匠铸造红衣大炮,之后行军打仗必携红衣大将军炮,生怕打仗的时候吃了火力上的亏。
大清建国之后沿用的是明朝的造兵制度,顺治初年有八旗炮厂和濯灵厂,前者造大炮后者造火.药,康熙年间继续规范话,又加了养心殿造办处和武备院,不过制造武器的远远不只这几个衙门。
造办处主要制造内廷需要的东西,宫里需要什么都能找他们,他们遇到难的就去找其他相关衙门,什么铸炉处、铜经作、金玉作、油木作、玻璃厂都能找,毕竟他们上头是皇帝,优先级必须排在第一位。
不过造办处的工匠不光会做玩具造板凳,他们还有个重量级的功能,那就是造火炮。
炮厂设在紫禁城不远处的景山,整个大清的火炮制作都得看景山炮厂的标准,康熙年间打俄国的「神威将军」,平定三藩时用到的「神功将军」炮都是景山炮厂所出,工艺之精湛别处都比不过。
若非如此,他们也没法那么快把蒸汽车弄出来。
和造办处什么都管相比,武备院要干的就清楚多了,武备院下设鞍、甲、毡库,内有工匠两千人,北鞍库专造御用物,南鞍库造八旗官用物,甲库掌造甲冑刀枪,毡库造弓箭。
京城禁军乃至圆明园等各处的武器兵仗归武备院,京师八旗、巡捕营、各省旗营、绿营兵器归工部,具体如何还要看各省的需要,工部、武备院做不及地方甚至可以建厂自己造。
既然地方有需要都可以自己建厂造东西,他申请工匠来专门给他研究新玩意儿不过分吧?
大不了他自己出钱养,不花内务府的钱。
干隆皇帝觉得弟弟的主意非常不错,尤其是最后那句,简直是个天才,于是立刻批准他的提议,并让傅恒去配合他从各个衙门调工匠。
不用他花钱还能得好处,这事儿必须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