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朝中局面,并非这颜巽离和苍梧一氏一家独大,轩辕、上官、融氏三大族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皇家血脉轩辕一氏虽然式微,小皇帝轩辕章虽然是个被颜巽离扶持上去的傀儡皇帝,但他毕竟是实打实地坐在龙椅上,占了一个「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小皇帝轩辕章三岁登基,如今长大到了十七岁,朝中竟也有一两个不怕死的老臣,以死为谏,说是要摄政王还政于轩辕氏,不要再鸠占鹊巢,贪恋权势,否则就是乱臣贼子。
自然,这些耿直进言的老骨头们,皆都被颜巽离除以极刑而死,尸首异处,惨无人道。
虽说摄政王颜巽离的权力不容挑战,可但这一事,却也提醒着世人,摄政王颜巽离权利再大,只要他一朝并未真正地坐上那龙椅,改朝换代,那便是名不正、言不顺,于礼于法,都要守君臣之礼。
与轩辕氏戚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便是京兆上官氏。若论历史悠久、血脉高贵,无人能出其右。自开国以来,本朝十几位皇后,半数均是这京兆上官氏的嫡女。世人戏称,本朝的龙椅,一半是轩辕氏,一半便是这京兆上官氏。
京兆上官氏依靠着联姻,历经百年,培养了不少身处高位、手握大权的外戚们,和几大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当今的小皇帝轩辕章尚未立后,但他可是上官氏的亲外孙,无论如何,上官氏是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被赶下台的。
除此之外,朝中还有一股最不容忽视势力,也是实力最强的高门大姓——晋岭祝氏。
他们掌握着天下金银矿的钱袋子,是实打实的巨富,他们家族的积蓄,可谓如海水一般,深不可测。俗话说,打仗打仗,打的不是仗,而是白花花的银子。当初颜巽离能够平定黄巾贼之乱、收回失守的燕州等领土,创下丰功伟绩,这背后可少不了晋岭融氏一族的支持。
如今,也正是因为有晋岭融氏支撑着眼下的这个局面,这种平衡才难以打破,才形成了「一人为尊,三族鼎立互为犄角」的局面。
这晋岭融氏可谓是左右逢源,与各大家族关系都不错。既没有流露出特别拥护颜巽离的意思,也没有有联合其他两氏和苍梧一氏分庭抗礼之意,总而言之,那便是坐享渔翁之利。
……
那一天晚上,谢琨与谢佻祖孙二人密室详谈,谈到了颜巽离这个人。
祖父谢琨呷了一口雀舌茶,语重心长地问道:「孙儿,你可知,颜巽离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却为何迟迟不自己坐上这九五之尊的皇椅?」
--------------------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幽州胡马客歌》李白
第49章 白刃洒赤血(2)
=========================
谢佻也曾推演过,若是摄政王颜巽离直接废掉傀儡小皇帝,自己做皇帝,局面又该如何?
他推演的结果,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颜巽离若是自己称帝,他的输面极大。
一旦这种「一人为尊,三氏鼎立互为犄角」的平衡局面被打破,轩辕氏和上官氏必定以死相拼,恐怕晋岭融氏也不会坐看苍梧一氏赢家通吃的局面,必定也会站在孤王颜巽离的对面。
三族联手抗衡,哪怕是声望极高颜巽离和苍梧一氏,恐怕也吃不消。
此为内忧。
更有外患。
一旦本朝出现内乱,那北方虎视眈眈的北金国,必定会趁虚而入,届时哪怕颜巽离能够坐稳皇位,恐怕也会被北金国强占了西北一带的疆土。
一旦国门燕州再次失守,北金国的铁骑便会长驱直入。
哪怕是颜巽离面对四分五裂的中土,恐再无回天乏术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金国再次南下,攻城略地,直取京师。
彼时他虽当上了皇帝,却是离亡国之君不远了。
这对自诩为本朝战神的颜巽离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之事。
因而,对于颜巽离来说,依靠苍梧一氏的力量,坐稳总揽大权的摄政王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眼下最为稳妥的方法。
谢琨听谢佻的推演后,十分认同,这个嫡长孙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
眼下孤王颜巽离虽然是万人之上的摄政王,离那皇位只有半步之遥。
可是也正是半步之遥,却是天堑一般难以跨越。
说起孤王颜巽离这个人,谢琨眼中眼神极为忌惮,又十分钦佩。
「他是上天赐给本朝的战神,打起战来,不畏生死,不畏艰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天策上将,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说这话时,一向沉稳的谢琨眼中也闪烁过光芒。
十余年前,北金国大破燕州国门,沈承影将军和上官三娘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从燕州城门双双跳下殉国。那是中土大陆最为黑暗的时刻,人人都以为,这个国家要完了,烂了,腐朽了,不中用了。
所有人坐以待毙,以为北金国的会长驱直入之际,奴役中原百姓。谁知就在所有人万念俱灰之际,竟天降一位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国门燕州,逼着北金国在燕州签下了城下之盟,收回了所有失去的领土,更是以霹雳手段,乱刀斩乱麻一般平定了南方的黄巾贼叛乱,还给中土大陆一个安稳的十年。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