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斗破小说网 >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 第871章 地域斗

第871章 地域斗

    “陛下,近日弹劾任老的奏疏有点多啊”,姚广孝翻看奏疏,一脸苦笑指着那厚厚一摞:


    “您瞧,这些都是都察院弹劾任老的奏疏。”


    朱棣的眼眸微微抬起,露出一丝冷意:“都是什么理由?”


    “还能是什么?无非是恋栈不去,结党营私这些陈词滥调。”


    “哼!”


    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贫僧也认为如此。”


    姚广孝眉头紧皱:“他们如此集中的针对任老,恐怕还是在为江南官场发声。”


    “朕这次不用他们,还不懂是什么意思?想威胁朕?找死!”


    “陛下”,姚广孝面带忧色:“如今大战在即,咱们可不能后院起火啊,您看这些江南官员,是不是酌情安排一二?”


    “安排个屁!朕就是不喜欢用他们,怎么了?”


    “这...”


    姚广孝苦笑:“陛下,这六部要职,江南官员却一个不用,难免会让江南失心...”


    “失心?”


    朱棣不屑冷笑:“朕倒要看看,哪个敢做这不忠不孝之徒?失心?朕看他们是要失心疯吧!”


    “再说了”,朱棣谑笑看向姚广孝:“大师你不就是苏州人吗?不能说一个都没有吧?”


    “贫僧,那个...和他们不一样吧?”


    最近朝堂暗流涌动,六部官员大调整之后,江南官员忽然‘杀疯了’。


    原因无他,只因不公。


    这次六部的重要官员,几乎没有一个是‘江南人’。


    这里说的江南,不是指两江,而是特指江苏、浙江一带。


    本来江苏、浙江官员少的事,也能说得过去。


    毕竟一场《论语对账案》后,江南一系官员几乎被苏谨一扫而空。


    自然擢升的时候,也没这些人什么事了。


    但朱棣的安排,确实又有些‘过分’。


    如郑赐这些老人不提,看看其他人的籍贯,就能知道江南官员为何喊不公了。


    吏部左侍郎蹇义,巴县(重庆)人;


    户部尚书郁新,凤阳人,左侍郎夏元吉,湖广长沙人;


    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江西泰和人,右侍郎张辅,荣国公张玉之子,河南开封人;


    刑部尚书郭资,河北武安人;


    工部左侍郎宋礼,河南永宁人;


    兵部左侍郎刘隽,湖北江陵人;


    大理寺卿任亨泰和左少卿齐源,都是湖北的,一个襄阳、一个恩施。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仕鲁,山东濮州人,右都御史刘观,河北雄县人。


    就连国子监的祭酒胡俨、日报司的解缙,都分别来自江西南昌和江西吉安...


    可以说,这次六部官员大调整,无论南北都得到了照顾,偏偏漏掉了人数最多、底蕴最厚的江浙地区...


    不过,这次的锅苏谨表示他不背。


    没错,这都是朱棣的主意。


    江南论语对账案后,朱棣彻底对江南士官失去了信心。


    尤其他可是亲身经历过洪武四大案,很清楚当年浙东党的势力有多么可怕,怎么会再给他们抬头的机会?


    再加上建文年间发生过一次南北榜争,更让他提高了警惕。


    况且,人家永乐大帝可是北平来的糙汉子,自然对北方士族要多加关照。


    所以这一次的调整,朱棣将权力机构彻底打散,以湖广、北方官员为主,且地域十分分散。


    也算未雨绸缪,防止结党营私。


    至于说人家朱棣不喜江南?


    那不是还有江西佬吗?


    杨士奇、胡俨、解缙,不都是江西来的?谁说两江的江西,不算江南?


    人家江西人第一个不干!


    赣!


    但这些说辞,不过是朱棣自欺欺人、自娱其乐的说法罢了,江浙官员怎肯善罢甘休?


    长此以往,盛产官员的江南大族还如何存续?


    于是,一场针对‘地域’的政斗,了无硝烟的忽然开始。


    这些江南官员,自然不能将目标放在同为两江的江西人身上。


    所以,同样大量霸占高位的湖广,就成了他们攻讦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出身湖北襄阳的任亨泰。


    洪武时期,朱元璋就曾规定,凡年满七十官员准予致仕,也就是退休。


    所以官员在七十岁这一年,必须上书‘乞骸骨’,至于皇帝留不留任,那是另一回事。


    任亨泰今年已经六十九,虚岁七十,本就准备尚书致仕。


    但他的致仕奏疏还没来得及上,朱棣就开始六部官员大调整,他致仕的事就这么耽搁下来。


    本想着等大理寺公务稳下来后,将其全部交接给齐源,自己就能坦然致仕。


    只是没想到,就是这么一耽搁,就成了江浙官员攻讦的目标。


    这个闷亏,也只能自己吃了。


    本来这件事也好解决,朱棣只要下旨留任,任亨泰推脱一番,就能继续‘返聘’。


    但没想到蹇义这个愣头青,一看递上来的公文,年龄、性质都相符,既没上书求告,陛下也没挽留,直接就批了。


    吏部直接下文,让任亨泰‘择日交割’、‘准予退养’。


    这下,任亨泰就坐蜡了...


    不走吧,那不是真应了‘恋栈不去’的罪名了?


    走吧,陛下又没打算放人...


    再加上那段时间朱棣在和苏谨‘怄气’,又碰上景清刺杀的案子,任亨泰也没法张嘴。


    索性将大理寺的事都丢给了齐源,找了个借口,在家称病不出,等陛下下旨撵人...


    一看任亨泰如此‘上道’,这下江浙官员更来劲了。


    他们继续上书骂任亨泰,说他装病不肯走,请陛下下旨予其归老。


    任亨泰一看都这么恨老夫啊,清楚这是挡了别人的路啦,干脆也上了奏疏,闹着要退休。


    这就让朱棣很不爽了。


    江浙官员闹也就罢了,可老子安排你蹇义是来帮老子忙的,不是让你来给我添乱的!


    这件事虽是江浙那些御史引出来的,但没想到越闹越大,最后上书同意任亨泰告老的,竟占了官员七成之多。


    朱棣那是什么脾气?


    你们越闹,老子就越不能同意!


    最后索性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将这些奏疏统统留中,既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


    这个时候,朱棣还感叹幸亏他爹取消了中书省,设置了通政使司。


    不然像当年李善长、胡惟庸那些货色要是在的话,可够自己喝一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女儿洼 重生之自由 甲申天变 我有百万亿分身 这男主粉我不当了